2025年4月16日下午,由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以中学生物教师为主体的东城区教师们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参观、讲座与交流,深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与资源建设,为中学科学教育注入创新动力。
专家讲座交流:科研与教学的碰撞
活动伊始,邀请了两位专家为教师们带来精彩的学术讲座,并与教师们展开深入交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干细胞资源库主任郝捷研究员以《小细胞 大世界》为题,介绍了干细胞研究的前沿进展及其在医学、产业转化中的应用前景,并分享了如何将干细胞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案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执行主任陈军研究员则以《动物标本采集与制作》为题,讲解了动物标本采集、制作与保藏的技术规范,并结合实例展示了标本资源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教师们积极提问,与专家围绕“如何将复杂科研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实验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中学科学课堂注入了科研思维与创新活力。
郝捷研究员 《小细胞 大世界》讲座
陈军研究员 《动物标本采集与制作》讲座
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探索生命科学前沿
随后,教师们参观了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国家干细胞资源库是由国家科技部和财政部批复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获颁国内首张生物样本库认可证书,并通过ISO 17025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认可,主导或参与发布了首个干细胞国际标准、首个干细胞数据管理国际标准、首个人源干细胞国家标准以及首个干细胞团体标准,致力于通过高质量的生物资源支撑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和临床应用。
教师们对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已建立不同来源、不同发育潜能的近3100株细胞系,共计90000余份细胞样本,尤其是其在细胞资源产权自主性、类型多样性方面的创新实践,表现出浓厚兴趣。资源库负责人还分享了如何将干细胞研究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的案例,启发教师们将前沿科学融入课堂的思考。
教师们在国家干细胞资源库合影
鸟类标本观测与记录实践
贺鹏高级工程师带领教师们完成了对鸟类标本的观测与记录实践。教师们学习了鸟类标本的分类特征、形态识别及数据记录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标本资源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实践技能融入中学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理论。
教师们在贺鹏高级工程师的指导下对鸟类标本进行测量与记录
本次“东城区教师走进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为中学教师搭建了科研前沿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师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提供了将干细胞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前沿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具体思路。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教师参与科研现场体验活动,助力基础教育与国家科研资源的深度融合,为培养下一代科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